龙里茶餐厅 繁花电视剧:展现上海时代变迁与百姓悲欢离合
王家卫说:《芳华》这本书一共31回,没有连贯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食物、性、男女,里面讲的是山川、河流、时代的变迁。
从和平饭店到外贸公司,从黄河路、进贤路的美食街到早期连接虹口提篮桥和普陀曹家渡的13路有轨电车,这张“花图”厚重而“铺满”了上海那段珍贵的时光记忆。30集电视剧不仅带来了电影般的质感,更展现了上海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悲欢离合。那些勤劳、聪明、敏捷、坚韧的上海市民和“沪漂”们,抓住机遇,书写传奇。
电影《花》剧照
“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微风拂过,让人脸上痒痒的。苏州河浑浊的河水已变成金绿色,静静地向西流去。黄浦江的晚潮不知为何涨了起来……”这是茅盾先生《子夜》的开篇,它一直被认为是描写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名言。
约80年后,上海出生的50后作家金宇澄尝试以上海话作为写作基础,上海也收获了这样一些精彩的文字。“时光荏苒,夕阳西下,苏州河水色渐浓,渐暗。”“东南风吹得正欢,我听见黄浦江上船儿的声响。圆号的悠扬旋律,抚慰着年轻人的心。”
1月8日,作家金宇澄站在上海东艺美术馆的画作《隧道》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英摄)
小说《花儿》近35万字,2012年冬天定稿,201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畅销书。此后十年,王家卫导演坚持不懈,从筹备到拍摄,大胆“再创作”,拓展了小说在90年代上海故事中“留白”的部分,诞生了全新的生命——电视剧《花儿》。
近来,随着电视剧《花儿》的热播,上海的珍贵回忆通过《花儿》这部时光万花筒、时光穿梭机浮现出来,成为这座城市乃至全国的热门话题。《花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视频、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的收视率和播放量不断攀升。据相关阅读平台显示,每天有超过40万人次在网上搜索阅读《花儿》原著,各大书店书架上的《花儿》供不应求。与《花儿》创作高度相关的金宇澄的非虚构回忆录《回首往事》也十分受欢迎。《花儿》不仅在上海热播,甚至成为世界各地男女老少用手机观看且百看不厌的电视剧,他们用普通话和各种当地方言边看边讨论,热闹非凡。
“好喜欢!这就是上海!”“太美了,我泪流满面。”从和平饭店到外贸公司,从黄河路、进贤路的美食街到连接虹口提篮桥和普陀曹家渡的早期13路有轨电车,这张“花图”厚重而“铺满”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珍贵时光记忆。30集电视剧不仅带来了电影般的质感,更展现了上海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悲欢离合。那些勤劳、聪明、敏捷、坚韧的上海市民和“沪漂”们,牢牢把握机遇,书写传奇。
电视剧《花开》黄河路实景1月6日在上海影视乐园拍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英摄)
黄浦江和苏州河
“上海的面貌与内涵”
2024 年 1 月 8 日,星期一,早晨,薄雾,外滩
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号东一美术馆三楼的“花开富贵——金宇澄画展”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批观众,其中不乏外国人。除了展出与“花开富贵”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字体设计稿外,还有《花开富贵》原作者金宇澄根据多年来对上海生活的感悟创作的各种画作。
金宇澄沉浸于写作,也热爱绘画。如今,每当观众在展览现场遇见他,都能用夹杂着上海话的普通话兴致勃勃地聊起《芳华》的剧情,“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里也被称作“外滩一号”,向北步行十分钟就到了在电视剧《芳华》中多次出现的上海著名地标——和平饭店北楼。
金宇澄称,“和平饭店”原本在小说中是没有的,附近“外滩27号”以前的外贸公司在小说中也只有几处提及,但导演却把它“还原”得如此立体、生动,“我很佩服他”。
王家卫解释称,和平饭店地理位置特殊,前有黄浦江,后有苏州河,黄浦江是上海的脸面,苏州河是上海的里子,这与剧中人物从“阿婆到包公”的身份转变尤为贴切。
这里背靠苏州河,前临黄浦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花》中的男主人公阿宝在师叔的指导下学会了炒股、做生意。“这不是阿宝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那个时代无数个阿宝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故事。”王家卫说。
电视剧《芳华》中反复出现的地标建筑——和平饭店北楼。(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英摄)
如今,和平饭店已成为各国旅客的热门入住之地,不仅拥有九种不同国家风格的客房,还接待过许多外国元首和政要,也见证了中国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进步。
1988年5月底,和平饭店里出现了一块“李国基律师事务所”的铜牌——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家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律师事务所。1997年,刚刚落户浦东陆家嘴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正式进驻上海外滩金融街,并将和平饭店北楼作为会址。同年,中韩围棋大赛在和平饭店举行。
对外贸易、法律事务、金融、文化交流……矗立于黄浦江畔的“世界十字路口”,和平饭店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晴雨表”之一。
从和平饭店英式套房步行到中山东一路27号原上海对外贸易公司办公楼,只需不到5分钟。电视剧里,在这片古老的办公空间里,王小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接单,成长。金宇澄说,他个人更喜欢描写外贸公司的那集,仿佛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上海外贸“小世界”。如今,重回“现场”,外滩27号被“改造”成久石美术馆,最好的位置留给了色彩斑斓的中外顶级艺术品。上海商业系统的不少“老外贸”人拉着金宇澄的手说:“没想到拍得这么好,全是回忆啊!”
王家卫认为,像剧中阿宝这样的打工者,在那个年代能够实现辉煌的转型,不仅需要勤奋和毅力,还需要机遇。
该剧生动再现了新中国股市初期上海西康路101号的交易场景。与剧中阿宝的遭遇类似,现实中还有一位“杨百万”。1988年,杨怀定还没有“杨百万”这个绰号,只是上海铁合金厂的一名仓管员。为了生计,他“下海”,在外地尝试买卖国债。最初的一两年,他把在国债市场赚到的“第一桶金”投入到刚刚起步的股市。从最初的国债买卖,他获利800元,后来又攒下2万元的股权,后来资产达到数百万元。
“当时对上海市民观念影响最大的是股市。”《芳华》剧组顾问应建中非常坚定地说道。
1月9日,游客在电视剧《芳华》拍摄地和平饭店前拍照。(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刘英摄)
黄河路至进贤路
用美食“开拓”一座城市
2024年1月8日,还是周一,黄昏时分,阵雨过后,黄河路
人好多啊!人还是好多啊!工作日的客流比平日增加了好几倍,周末的时候,附近的小巷更是人头攒动。三三两两的老上海美食家、新老“繁华”粉丝、路人、冬日游客,踏上黄河路的那一刻,无不心旷神怡,感觉“过瘾了”。
《芳华》热播的时候,黄河渡口国际酒店前排起的等待买蝴蝶糕的长队里,年轻人多了不少;苔藓圣园璀璨的霓虹灯更是美不胜收,门口、路边聚集着吃货、旅行摄影师,笑容满面,回眸连连,按下快门拍照。
1月9日,市民和游客在黄河路拍摄太盛园酒楼。太盛园是话剧《花儿》中至真园的主要原型之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颖摄)
泰盛园也是电视剧《花儿》中至真园的主要原型之一。暮色中,这家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酒楼闪着一层金光,显得更加立体。今天晚上,泰盛园酒楼总经理齐文来坐,一起回顾过去的“辉煌岁月”,也回顾了拍摄《花儿》时担任剧组顾问的来龙去脉。
这家黄河路上最具标志性的餐厅,协助《芳华》剧组拍摄了一年。剧中的菜品、服务员、停车员都是提前“调好”的,甚至做饭时的火色都要“逼真”。当年,小费怎么给、怎么收,都是一个细节。
“一只龙虾就是一个机会。”这是台词,现实也是如此。
剧中,黄河路车水马龙,霓虹璀璨,阿宝梳起刘海,瞬间“变身”包子头。王家卫介绍,剧组竭尽全力还原了黄河路鼎盛时期的30多家餐厅,力图还原当时人们的心情。
那就是“处处充满机遇”的黄河路,一条永不沉睡的道路。
齐文回忆,如果回到30多年前,1993年,摩斯圣园刚搬进黄河路,鞭炮声震耳欲聋,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能亲眼见证这30年的变化,我的人生是圆满的。”她自信地笑着,头发梳得笔直,眼神像“菱子”,又像“莉莉”。
剧集《芳华》画面精致、精准,几乎每一道菜品、小吃都让观众记忆深刻,包括排骨年糕、定生糕、煎饼、豆浆、油条、糯米、首次“登陆”内地的肯德基原味鸡块、霸王别姬(甲鱼炖鸡)等硬菜。
戏里戏外“来回关”,打开泰盛园的“盛宴菜单”,里面有四喜烧面筋、白切鸡、桂花蜜饯莲藕、干煸鲳鱼、XO煮醉虾等地方凉菜,也有草头圈、元宝卤肉等地方热菜,还有清蒸石斑鱼等粤式经典,以及上海生煎包、米酒饺子等点心。至于味道,多是怀旧风。
剧中包先生每天必吃的都是一碗上海稀饭,非常美味,搭配的必须有各种小菜,有玫瑰腐乳、黄泥螺、萧山萝卜干,甚至有人猜测还有宁波烤鳗。
在美食专家眼中,泡饭其实是上海这座特大城市180多年来生活节奏的映射。正因为大量朴素的工薪阶层需要快速通勤,代表“快”的隔夜开水泡饭,比起代表慢火慢煮的粥、汤,更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性格标签。
从黄河路到进贤路,民营经济是上海中小餐饮企业的真实写照,乍浦路历史较早,云南南路、定西路等成名较晚,不胜枚举,且均匀分布在中心城区。
1月9日,市民和游客拍摄黄河路上的路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英摄)
在金宇成眼中,黄河路两旁餐馆林立。春节期间,迎财神时,一些餐馆甚至会拖出“单人床大小”(上海话中指烟花)的烟花,尽情燃放。这是人们对财富增长的渴望,也是对自身命运迅速改变的祈祷。
剧中,黄河路至真花园和进贤路野东井各有特色,且均由女老板经营,也体现出上海女性“顶半边天”的精神。王家卫称,在原著改编中加入酒楼老板玲子这一角色,她的角色定位就是为了凸显上海的“本土精神”,代表着内地最早经济独立的女性企业家。
让食客们揪心的是,剧中不仅推崇本土美食,还对港式粤菜进行了描述,比如经典菜品“干炒牛肉面”的演绎、香港“厨神”的出现,都直接带动了上海港式茶餐厅的消费。现实中,上世纪90年代,最早落户上海的香港餐饮企业之一就是避风塘,落户上海的第二年,避风塘就带着第一批香港厨师来到上海,在长乐路开了第一家店。其中一位年近70岁的名厨,至今仍是上海避风塘的餐饮顾问。
“最近因为《芳华》节目的缘故,订单量增加了不少。我们坚持每天手工制作面条,以保持口感。让这种新鲜的食材加工技术在上海长久保持下去。”上海避风塘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人觉得导演用镜头写的是‘香港’,而不是‘上海’;我觉得,上海和香港一直有着很深的联系,小说里是这样,电视剧里也是这样。”在金宇澄看来,这就是香港味,香港货、香港音乐等等都是香港味。
美食就像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承载着沪港两地相互欣赏的情怀。为了更好地制作外景,上影集团在松江车墩上海影视乐园内打造“黄河路”景观,并斥资5亿元收购濠普影视基地,打造《花开》独具特色的上海弄堂世界。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建尔表示,导演精耕细作的理念与上影不谋而合,这也是上影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寓意所在。
餐桌和聚餐的呈现为何如此重要?原作者和导演都曾揭秘。金宇澄认为,写聚餐展现的是人生百态,人物间的对话就是“故事书”,江湖的酸甜苦辣、世事的沧桑,跃然纸上。王家卫还适当扩大了小说中聚餐细节的还原和想象,把黄河路、进贤路变成了当时上海的“经济信息中心”,所以有“黄河路上的消息最贵”的说法。
“办公桌上谈不成的事情,可以在饭桌上、聚餐时继续谈。黄河路是很多人谈生意的宝地,也是那个年代上海的一个缩影。”看着即将迎来春节的“满满的扑扑满”的订单,齐文欣喜不已。
剧中剧外的上海,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无数的杰出人物和波澜壮阔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浓缩在餐桌上,让人大开眼界,悲喜交加,留下无尽的甜蜜回忆。
1月6日,上海影视乐园至真园餐厅门前恢复了剧中场景及场景,供游客沉浸式“打卡”。(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刘颖摄)
《上海滩》在新时代奔跑
时间若沉默必有回音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中午 阴天 思南文学馆
一直这么想下去,肯定会有影响的。随着《花儿》进入大结局,观众们踊跃报名参加线下活动,在思南文学馆临时搭建的“花儿博物馆”展台前合影,随后点赞、留言、转发、评论,场面热闹非凡。在约1公里外的新天地UME影院,《花儿》的新老粉丝们提前集合,观看电视剧大结局。
一些看过小说的观众认为,原著中1000多个上海话词语的“不响”,到电视剧里有的“响”,有的“不响”,似乎抓住了创作者的思乡之情。
1月8日,在东艺美术馆举办的“花——金玉成画展”上,观众在观看“花”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和字体设计稿。(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刘英摄)
王家卫认为,“沉默”不是沉默,是一种留白。凡是不想说、不能说、说了会让自己或别人难堪的话,我都会“保持沉默”。
王家卫出生于上海,5岁随父母移居香港,但他的哥哥姐姐留在了上海,还有20多个堂兄弟姐妹,他们基本上和《花儿》中的人物是同一代人。在《花样年华》《2046》乃至《一代宗师》中,王家卫的语录中很少提到“思乡”,但《花儿》却充满了思乡之情。
金宇澄说,对这位导演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见面时,王家卫说:“你写的其实是我兄妹俩的故事。”
电视剧《花儿开》把最后几个镜头设定在1997年香港回归,新世纪也随之而来。剧中阿宝说:“新世纪,新挑战。”
当结局揭晓时,饰演阿宝的胡歌也颇为感慨。他认为电视剧放大了阿宝驰骋商贸金融战场的一面,却没有完全解答阿宝是如何从曹杨新村这样的传统工人村“走出来”的问题。或许,如果将原著小说和电视剧放在一起作为参考来阅读,会更加完美。
《繁花》跨新年播出,时间跨度从2023年到2024年。人们相信,和剧中人物一样,冬去春来,百花齐放。王家卫心目中的“上海滩”在过去十年里变得更加坚定、稳健、勇敢和创新。包括小说中阿宝一家居住的淮海中路、思南路地区、普陀曹杨新村等在内的大上海,如今正进入城市更新的关键阶段。
这座全球特大城市的建设,正从“要不要”转向“好不好”。城市更新不仅是“好不好”问题的答案,更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城市更新不仅要解决今天的问题,更要为明天的发展腾出空间,吸引更多新鲜血液。
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回头翻看小说《花城》,金宇澄仿佛看透了导演的心思。他表示,王导演特别爱“集邮”。其实,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令人怀念的物件、历史的影像,不正是王家卫收藏的“邮票”吗?
有网友试图“破译”小说《繁华》到电视剧《繁华》的“密码”,它们相得益彰,既有“留白”与“沉寂”,又似有“鸣响”。
城市更新的步伐是快速的,剧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浦东陆家嘴迅速“成长”,直至1994年才亮灯。而今天,奔跑的上海也鞭策、激励、“逼迫”着新时代的阿宝、菱子、王小姐、李莉、陶陶等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修养。
“人怎么能一直靠运气呢?”“要相信自己付出越多,收获越多,总会成功的。”这是剧中的台词。
一条河静静地流淌,《繁花似锦》的故事和上海的传奇还在继续……